-
越剧流派论
越剧知识越剧流派论 越剧发展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,就是自全面艺术改革以来不断繁衍出众多流派。如20世纪40年代涌现的第一代流派:袁雪芬的袁派,尹桂芳的尹派,范瑞娟的范派,傅全香的傅派,徐玉兰的徐派;建国后,又涌现了第二代流派:戚雅仙的戚派,陆锦花的陆派,张云霞的张派,吕瑞英的吕派,金采风的金派,张桂凤的张派,毕春芳的毕派,王文娟的王派……它们犹如一朵朵绚丽夺目的奇葩,争奇斗艳,各具独特的色和香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四节 特点
越剧知识越剧表演既体现着中国戏曲表演的共同规律,如综合运用唱、做、念、舞(打)多种表现手段创造舞台形象,表演虚拟化、歌舞化、节奏化,运用程式和注重形式美等;又有自己的特殊规律,这就是吸收了话剧、电影表演讲究内心体验,重视真实性的特点,以刻划人物性格为核心,把写实与写意、体验与表现、逼真与美化结合起来。表演与布景、灯光、音乐、服饰交相辉映,融为一体,有浓郁的抒情气息。与一些古老的戏曲剧种相比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六节 灯 光
越剧知识一、越剧灯光的发展。 1、从平光照明到气氛体现。 越剧初期,各班社演出时的照明器材,主要是靠就地取材来解决的。如在山区庙台、草台演出时,照明就取材于山里特有的“松明柴”(松树枝)或“亮篾”(浸水后再晒干的毛竹片)点燃发光;在平原的农村、小城镇的祠庙演出,照明就取材于当地供应的各种燃烧油(青油、桐油、煤油和蜡烛等)点燃发光;直至后逐步采用汽油灯照明。1917年越剧进入上海后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五节 化 装
越剧知识一、越剧各个时期化装的形式与特点。 越剧在小歌班初期,男角多不化装,男演女角,把脑后的辫子散开,梳发髻,搽胭脂和“燥粉”(干铅粉)。有的草台班女角化装,两颊用红蛋壳、红纸舔湿搽腮红,不画眉、不点红,或用镬灰(锅底灰)画眉,称“清水打扮”。后来演古装戏,仿效绍剧,学水粉化装法,白粉底红胭脂,用墨膏描眉眼。大面开脸、丑角画白鼻梁,也有变脸的,如《活捉》中的张三郎。这种传统水粉化装法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二节布景样式
越剧知识越剧布景,通过40年代的探索实践,产生了与表演风格相吻合的各种样式,为越剧舞美风格的形成,奠定了基础。建国以后,越剧艺术创作水平大为提高,舞美设计也更上一层楼,布景的样式,在写意、写实和虚实结合的基础上,又创造出多种多样的形式。 1.写实型布景。 以写实产生意境的手法,时空变化不大,能在观众中产生一定的幻觉,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。如上海越剧院演出的《西厢记》、《红楼梦》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二节 角色行当
越剧知识越剧的角色行当随着剧种的发展,逐渐衍化,从单纯到齐全。在初期,由于剧目多为表现农村中爱情、婚姻题材的“对子戏”,故以“二小”(小生、小旦)、“三小”(小生、小旦、小丑)为主;以后随着题材的扩大,发展为“四柱头”(又称“四庭柱”,即“三小”加老生),老旦、花脸地位不高。20世纪40年代越剧改革以后,打破了严格的行当界限,但仍保持着基本的行当体制。 现在越剧角色行当,分为六大类: 一、小旦。饰青年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三节 道 具
越剧知识越剧在小歌班初期的“砌末”,都是日常生活用具。小歌班后期及绍兴文戏时期,台上所用道具模仿京剧、绍剧,并由“检场”人(越剧称“值台师傅”)管理。所用道具都放在一只大木箱(俗称“百宝箱”)里。这些道具是向“堂中行头”师傅租来的。以后,主要演员有了“私房行头”,道具中的桌围、椅帔也成了主要演员必备的“”,有些主要演员还自备宝剑、折扇等小道具。 “道具”这一名称,是40年代越剧改革中,从电影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三节 程式和基本功
越剧知识越剧表演有程式,这些程式主要是从绍、京、昆等古老剧种吸收而来,也有少数程式吸收自其他地方剧种,吸收后融化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。 越剧演员为掌握程式技巧,从学戏之初便进行表演基本功训练。形体训练从站法、手法、腿功、腰功开始,属共同训练项目;以后按不同行当分别练步法(台步),以及毯子功、把子功、水袖功、扇子功、髯口功等。另一种学习方式是适合剧目需要的基本技术训练,如小戏或折子戏,由简到繁、由易到难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三节 作业程序与方法
越剧知识越剧导演的作业程序与工作方法,虽因人(导演个人风格)、因情(如赶任务等)而异,但仍有其共同规律,在一般情况下,有如下操作过程: 一、研究分析剧本。 阅读、查阅、观摩与本剧有关的历史、文物和剧种同类题材等文字与音像资料。对时代背景、主题和主题思想、剧目的风格、样式和体裁、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、矛盾冲突、贯穿动作、最高任务与处理等,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初步的总体构思。 二、组织排练班子。 A、由导演提名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七节 效果扩音字幕
越剧知识效果: 越剧在小歌班、绍兴文戏时期,在需要用声音来表示剧中的特定情境、渲染气氛时,是由乐队用乐器来模拟的。如用锣鼓打出“更鼓”声,用唢呐吹出“马嘶”声和婴儿啼哭声,用堂鼓击出“战鼓”声,用小锣击出“水”声,用胡琴拉出“开门、关门”声等。这种模拟的音响效果,与传统的程式化、虚拟化的表演是协调的。 在30年代末的越剧改良和40年代的越剧改革时期,学习、引进了文明戏和话剧、电影的艺术因素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一节沿革
越剧知识越剧刚进入上海时,舞台装置极为简陋,台上一般仅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,为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,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之类的装饰物。在桌围椅帔的运用和桌椅的舞台布置调度上,则主要模仿京、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,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。不久,舞台的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(亦称“绣幔”或“堂幔”,即京剧舞台上所称之“守旧”),以装饰美化舞台环境。桌围及堂幕上多仿苏绣、顾绣盘金盘银纹样图案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一节 谚语口诀
越剧知识越剧因历史短,出自本身的谚语、口诀较少,大多从民间和京剧、绍剧方面流传进来,如“拳不离手,曲不离口”、“千斤念白四两唱”、“夏练三伏、冬练三九”等等。现选择较有自身特点的略记如下: 为口饭,落个难。 台下宁让一寸金,台上不让半分春。 唱戏唱到死,没有铜钱买烧纸。 台上笑脸迎,台下泪暗吞。 千生万旦,一净难求。 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自身。 唱戏不出汗,做煞无人看。 演员不动情,观众便走神。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第一节 沿 革
越剧知识第一节沿 革 越剧表演的发展,可分为几个阶段: 一、从无到有的模仿阶段。 越剧从曲艺形式的唱书转化而来,第一批男班演员全部为唱书艺人,从未受过戏曲表演的基本功训练,除沿用唱书的曲调外,在表演方面一无所有。初期,由于剧目多为民间小戏,也没有专用行头(戏装),表演上主要是模仿生活动作,或模仿其他剧种的某些简单的程式,但不规范。由于没有专职乐队,无丝弦伴奏,无打击乐,表演没有音乐烘托,没有锣鼓经配合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山河恋岁月情越剧十姐妹亲属座谈会日前举行
3月29日上午,上海大世界的《〈山河恋〉及“越剧十姐妹”七十周年特展》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参观者——“十姐妹”的家人。他们中有袁雪芬、范瑞娟的儿子、儿媳,尹桂芳的外甥女及其女儿,傅全香的侄女,张桂凤、徐天红的女儿及吴小楼的儿子和女儿等。十姐妹家人与上海越剧院的成员们,共同参观了展览,并在合影墙前合影留念。 越剧十姐妹亲属合影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 -
导 演 选 例
越剧知识一、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 导演:黄沙。上海越剧院演出 一、关于主题与意义 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是个家喻户晓的戏,它表达了千百年来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愿望与理想。全剧的发展与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。第一,通过祝英台争取出门求学的斗争,表达了她追求现实理想的斗争性格。第二,从梁山伯和祝英台结拜起,到梁山伯思祝下山、回忆止,戏剧的发展是充满着愉快轻松的情调。梁祝二人爱慕之深,相送时英台热情奔放,使人感到梁...
2024-12-31 0次
阅读更多